近年来,苏超联赛(江苏业余足球超级联赛)热度飙升。许多人误以为这项赛事完全停止职业球员参与,实则规则明确:每队最多可派3名职业球员上场。正因如此,当黄紫昌身披常州队战袍亮相时,质疑声四起——这位前国脚为何自降身价?
答案藏在两座城市的拉扯中。南京与常州都拥有黄紫昌的注册资格:少年时代,他在南京雨花实小接受王昊指导启蒙;中学阶段转赴常州田家炳中学,师从现任常州队主帅樊毅。当两支球队同时递出橄榄枝时,黄紫昌毫不犹豫选择了常州。
37双球鞋与白发恩师:一个球员的赤子之心
南京球迷的愤怒可以理解,但没人比黄紫昌更清楚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。常州训练场的草皮上,留着他磨破的37双球鞋;更衣室的储物柜里,锁着少年时代笑泪交织的记忆。最关键的,是樊毅指导那句"昌子,有我在"的承诺——2018年重伤期间,正是这位教练每天背着行动不便的他往返于宿舍与训练场。
所以当常州队需要他时,黄紫昌拒绝了南京开出的双倍津贴,带着未愈的腿伤加练。揭幕战进球后,他冲向看台紧紧抱住白发苍苍的樊毅。这个动作比任何语言都直白:中国足球最缺的从来不是技术或资金,而是这种"吃水不忘挖井人"的纯粹。
业余联赛的镜鉴:中国足球的病根在哪?
当职业球员出现在村超、湘超等业余赛场,舆论总爱贴上"降维打击"的标签。但黄紫昌的故事揭示更残酷的现实:在功利至上的职业联赛中,连知恩图报都成了稀缺品。其他球员忙着计算转会费与签字费时,这个27岁的年轻人用行动证明——有些东西,比身价更重要。
那记石破天惊的抽射早已超越比分意义。它像一记耳光,打醒了那些把足球等同于生意的投机者。当常州球迷高唱"二十年等待值得"时,中国足球该反思:我们真正该抢的,是下一个黄紫昌,还是他胸口那颗滚烫的心?
(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撰写,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