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约上球友踢场球,抢头球时卯足劲一顶,这是不少人踢球的日常操作。可你知道吗?这看似帅气又平常的头球动作,可能正在悄悄给大脑“下毒”。最近有项专门针对业余球员的研究爆了个大冷门,就算没受过脑震荡,头球次数多了,大脑结构和记忆力都会出问题。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事,尤其是常踢球的朋友,看完可能会改变你下次踢球的选择。
很多人觉得,脑损伤是职业球员才会担心的事,业余踢球随便玩玩,顶几个球能有啥大事?但最新的研究直接打破了这个误区,有团队专门找了352名成年业余足球运动员做调查,这些人里没人说自己受过脑震荡,看起来身体倍儿棒。然而,研究结果一出来,不少人都慌了,那些每年头球次数超过1000次的球员,不管是20多岁的小伙子,还是中年球友,也不管是男是女,大脑外层的褶皱都出现了微观变化。
可能有人会说,微观变化看不见摸不着,能有什么影响?别不当回事,这些人的记忆和学习测试成绩,也出现了下降。虽然下降幅度不算特别大,但在统计学上是能明确看出来的,这就说明不是偶然,而是真的受头球影响了。做这项研究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迈克尔・利普顿,他的实验室十多年来一直在盯着足球头球对大脑的影响。他说这是第一次找到证据,证明反复的头部撞击会让大脑发生特定变化,进而影响认知功能。
以前大家总觉得只有那种撞得头晕眼花的脑震荡才可怕,现在才知道,就算是头球这种看起来不算剧烈的撞击,累积多了也会伤脑。大脑这个部位最“脆弱”,以前的检查根本查不出来。利普顿团队这次能有新发现,全靠他们开发了一种新方法,能查到大脑最外层一个叫皮质灰质-白质界面(GWI)的区域。这个GWI区域有多重要?简单说,健康人的大脑里,灰质和白质之间有个清晰的过渡区,就像隔着一道整齐的“分界线”。
但经常头球的人,这个“分界线”会变模糊。利普顿团队里的研究生琼・宋解释,他们就是想看看头球带来的轻微冲击,会不会让这个过渡区变弱,结果还真证实了,头球次数越多,这个边界就越不清楚。以前大家研究头球对大脑的影响,常用的是扩散磁共振成像(dMRI)技术,可这种技术根本查不到GWI区域的变化,要么查不出来,要么就低估了损伤程度。
这也是为啥之前有些研究结论互相矛盾,一会儿说头球没事,一会儿说有事,其实是没查到关键部位。这次研究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,头球多的人,大脑前部的GWI区域变化最明显,而这个位置刚好和头球时足球的运动轨迹对上。研究人员推测,这可能是反冲效应导致的,就像咱们用手拍桌子,手会疼一样,足球撞在头上,颅骨对面的大脑部位也会受到挫伤,而大脑前部就是头球时最容易被“反冲”伤到的地方。
当然,不光踢球,这些运动也有风险。有人可能会问,除了足球头球,其他运动是否也有这问题?其实不是,像橄榄球、澳式足球这些身体接触多的运动,反复的头部创伤也是个大隐患。只不过以前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职业运动员身上,觉得他们比赛激烈,受伤风险高,却忽略了业余爱好者。利普顿早就发现,业余足球运动员的大脑白质结构,和游泳运动员不一样,就算没有脑震荡史,白质也会有变化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,这种损伤还可能和慢性创伤性脑病(CTE)有关。CTE是一种会慢慢恶化的脑部疾病,很多长期接触头部撞击的运动员,晚年都可能出现这种问题,会有记忆力减退、情绪失控甚至痴呆等症状。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头球导致的GWI变化一定会发展成CTE,但这无疑是个危险信号,提醒咱们不能再忽视头球的风险。
看到这儿,喜欢踢球的朋友可能会有点焦虑,难道以后踢球都不能头球了?其实也不用完全禁止,关键是控制次数,注意方法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头球,比如有时候球飞得不算高,不用头球也能接住或者传给队友,那就别勉强去顶。尤其是业余比赛,大家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、享受乐趣,没必要为了争一个球硬头球。
要是感觉头部不舒服,哪怕只是有点晕乎乎的,也别再继续踢球,更别再去头球。很多人觉得“没事,歇会儿就好”,可这种时候大脑可能已经受到了轻微损伤,再继续撞击,损伤会更严重。平时可以多关注自己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,如果发现最近经常忘事,或者学新东西变慢了,而自己又经常头球,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。
现在利普顿团队的新方法虽然还没普及,但随着研究推进,以后可能会有更方便的检查方式,能及时发现大脑的早期变化。足球确实是项好运动,能锻炼身体、释放压力,但咱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快乐,忽视了长期的健康。毕竟大脑是咱们身体最“金贵”的部位,一旦受伤,可不是小事。希望大家以后踢球时,都能多一份谨慎,既能享受运动的快乐,也能保护好自己的大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