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十三城绿茵争锋,“苏超”联赛掀起业余足球新热潮

“苏超”全称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,是由江苏省13个地级市(被网友戏称为“十三太保”)组队参与的业余足球赛事。尽管与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同名,但它是中国本土的草根赛事,2025年因独特的竞技氛围、地域文化梗和全民参与度火爆出圈。以下是其核心特点及影响:

一、赛事特色与火爆原因

草根性与全民参与

参赛球员多为教师、程序员、学生等非职业选手,如宿迁高中生高驰以苏超射手榜第一身份被昆明理工大学录取,淮安队村支书戴虎39岁仍以业余球员身份出战。赛事规则限制职业球员上场人数(每队最多3人),强调“为城市而战”的荣誉感。

地域文化梗与网络狂欢

各城市结合历史与美食打造“世仇”人设:徐州与宿迁的“楚汉之争”、南京与南通的“南哥之争”、无锡与镇江的“醋都VS糖城”等成为热门话题。

网友调侃常州队因连败从“常州”变为“吊州”“巾州”,苏州队因无高铁被戏称“散装江苏天花板”。

赛前拉歌、无人机表演、美食应援(如南京盐水鸭、扬州炒饭)等创意互动进一步推高热度。

经济与文旅拉动效应

赛事带动文旅消费,如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凭球票五折、扬州推出“观赛+早茶”套餐。端午期间,江苏省内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305%。

场均观众超1.5万人,徐州主场对阵镇江时创下3.08万人纪录,上座率堪比职业联赛。据估算,赛事已为江苏带来超3亿元直接经济收益。

二、赛事组织与官方态度

运营模式

赛事由江苏省体育局牵头,地方政府与民间合力推动。如苏州将主场迁至可容纳4.5万人的昆山奥体中心,常州、南京等城市升级场地设施以应对观赛需求。

争议与辟谣

北京日报曾批评“过度娱乐化”,认为玩梗可能削弱竞技本质,但网友反驳称“接地气才是生命力”。

网传“中国足协介入指导”被江苏省足协辟谣,强调赛事定位为“文旅项目”,旨在促进全民体育而非职业竞技。

三、社会意义与启示

体育回归大众

“苏超”证明草根赛事可通过地域认同感和低门槛参与重燃足球热情。如镇江空调维修工许俊杰白天工作、晚上训练,称“足球让我找到激情”。

文化自信与城市融合

赛事打破江苏“散装”印象,十三市在竞争中展现合作:南京为淮安游客提供免费景区、宿迁与徐州球迷赛后互换特产。网友评价:“输赢不重要,快乐足球才是终极目标。”

对其他地区的借鉴

尽管有声音呼吁复制“苏超模式”,但分析认为其成功依赖江苏均衡的经济实力、深厚的文化梗储备和自发参与氛围,其他省份需结合自身特色创新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